2024年,是新能源汽車格局重塑的元年。這一年,能源汽車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機遇。
據可靠數據統計,2024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總銷量為1090萬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8月-12月,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0%。換言之,目前超過半數的購車者在選擇車型時,傾向于選擇新能源汽車。
面對新的行業形勢,過去盲目擴張的模式在當前相對穩定的增長環境下難以為繼。本土汽車制造商迫切需要尋找一種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深刻審視過往的發展策略是否具有持續性,并積極投身于5G技術、人工智能、自動駕駛以及車聯網等前沿領域,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適的出行解決方案。
小米汽車
毫無疑問,比亞迪已經成長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數據顯示,2024年比亞迪累計銷售新能源乘用車超425萬輛,同比增長41.1%,穩居全球第一。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比亞迪憑借技術創新,持續引領汽車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公司率先提出“整車智能”和“全民智駕”的戰略構想,并構建了“天神之眼”技術體系,使得全系列車型均配備了先進的智能駕駛技術,從而推動了智能駕駛技術的廣泛普及。
比亞迪的產品系列全面涵蓋了純電動汽車與混合動力汽車兩大市場領域,形成了以“比亞迪”、“方程豹”、“騰勢”以及“仰望”等品牌為核心的多層次市場布局,滿足了從家用到豪華、從大眾到個性化等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無論是追求極致續航性能的純電動汽車愛好者,還是對充電便捷性有更高期待的混合動力汽車用戶,均能在比亞迪的產品矩陣中尋找到符合其需求的車型。
同時,海外市場拓展戰略是比亞迪重點關注的領域。2024年,比亞迪在海外市場的推進顯著加速,不僅建立了巴西、泰國、烏茲別克斯坦和印度的生產基地,還在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哥倫比亞以及中國香港等地區實現了月銷量多次位居榜首。這種針對本土市場的服務策略,顯著增強了比亞迪在國際市場的品牌影響力。
理想汽車:年營收破千億的新勢力車企
“新能源造車新勢力”特指近年來涌現的一批致力于生產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新興汽車制造商,其中包括蔚來、理想汽車以及小鵬汽車等代表性企業。
在2025年公布的造車新勢力榜單中,理想汽車以50.05萬輛的年銷量成績取得冠軍,歷史累計交付量達到了113.39萬輛。
五年來,理想汽車創造了豪華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最快實現50萬輛年銷量、最快達成百萬輛紀錄,也是中國第一家年營收突破千億元、首個實現盈利的新勢力車企,奠定了其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領先地位。
作為一家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的汽車制造商,理想始終致力于自主研發,傾盡全力塑造高品質、高性能的智能電動車產品,以智能化技術全面滿足消費者的出行需求。在重視產品研發與創新的同時,理想不斷推進技術革新與產品迭代。如:該公司在自動駕駛、智能互聯等領域擁有眾多核心專利與技術,這些技術有助于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和安全性。
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理想汽車與部分汽車制造商采取的降低成本、擠壓供應商利潤的做法不同,其基于“維護合作伙伴健康經營的保護原則”、“通過共同創新實現與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贏”以及“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產業鏈效率并實現共贏的W.I.N.合作文化”,與合作伙伴共同構建了一支高效的“理鏈”團隊。該團隊以開放的心態連接各方伙伴,共同構建生態系統,促進共同成長。
理想汽車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想先生曾明確表示:“我們對未來發展抱有堅定的信心,并將繼續增加研發投資,深化市場布局,致力于將理想汽車塑造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電動車品牌。”
小米成最快盈利的造車“新秀”
自2021年3月小米集團正式宣布進軍汽車行業至2025年小米SU7 Ultra車型的推出,短短四年間,小米汽車不僅成功躋身于新興汽車制造商之列,而且正逐漸成為繼特斯拉之后,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最具成長潛力的“市場變革者”。
小米汽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大核心領域。首先,小米在智能硬件及物聯網(IoT)領域的強大生態系統,使其汽車能夠與其他智能設備實現無縫連接,從而提供更優質的用戶體驗。其次,小米汽車注重性價比,提供同類產品中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吸引眾多消費者。最為關鍵的是小米的品牌影響力。其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成功為其汽車品牌奠定了堅實基礎,消費者對小米創始人雷軍及其品牌的認知度和忠誠度較高。
以風靡網絡的小米SU7為例,小米洞察到年輕消費者對“儀式感駕駛體驗”的潛在需求,因此在SU7中引入了賽道模式安全考試、AR-HUD游戲化交互等特色功能。這種精準的數據分析能力,確保了產品創新始終走在市場認知的前沿。正如其48V線控轉向技術,不僅滿足了L4級自動駕駛的基礎技術要求,還帶來了“方向盤打死車輪不動”的趣味性操作,體現了技術實用性和情感價值的完美結合。
2024年,雖然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仍有著不錯的表現,全年銷量65.7萬輛,但同比增長僅8.8%,增速明顯放緩。此外,特斯拉去年全球銷量178.9萬輛,同比下降1.1%,是其自2015年來首次出現年度銷量下滑。
隨著中國品牌近年來的崛起并引發“價格戰”,特斯拉所擁有的成本和價格優勢已不再顯著。此外,曾遭受特斯拉沖擊的合資品牌亦在加速轉型,以奪回市場份額。大眾、寶馬等傳統汽車制造商迅速推出緊湊型電動車,搶占特斯拉尚未觸及的細分市場;這些車企憑借其在汽車制造領域的深厚積累和技術優勢,正以驚人的速度迎頭趕上。
但從全球市場的發展態勢來看,特斯拉仍擁有諸多機遇。加之其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以及軟件開發領域的堅實基礎,為特斯拉爭取到了寶貴的調整時間。未來,特斯拉將在調整過程中發掘新的增長潛力,讓消費者享受到更高質量和更具性價比的電動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