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爾濱亞冬會圓滿閉幕,中國代表團以32枚金牌領跑獎牌榜。賽事期間,塑料制品以其輕量化、耐低溫、高性價比等優勢,在場館建設、運動裝備、宣傳品制作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同時主辦方積極探索塑料應用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路徑。

哈爾濱亞冬會圓滿閉幕,中國代表團以32枚金牌領跑獎牌榜
場館建設中,塑料材料發揮重要作用。PVC及聚碳酸酯板材用于搭建臨時看臺、防風雨棚,兼具快速組裝和抗低溫特性;聚苯乙烯、聚氨酯發泡塑料作為保溫層,有效降低能耗;PE/PP防滑地墊與臨時塑料地板提升了安全性。運動裝備方面,碳纖維增強塑料制造的滑雪板與雪橇助力競技突破,ABS塑料及聚碳酸酯制成的護具與頭盔保障運動員安全,造雪機與壓雪車的耐腐蝕塑料部件確保賽場雪質。
宣傳與紀念品制作中,亞克力與PET材質指示牌、廣告牌長期保持清晰度,PVC與硅膠材料實現低成本批量生產周邊產品,再生PET制成的透明塑料盒用于獎牌封裝,傳遞環保理念。
為應對塑料廢棄物問題,亞冬會推行多項環保舉措。再生PET隔音板、再生HDPE圍欄等建材減少原生塑料消耗;設置分類回收箱,60%塑料廢棄物實現循環再生,剩余部分轉化為電力。生物降解材料PHA、淀粉基塑料杯等產品賽后180天內可自然降解。
科技賦能塑料應用創新,TPU柔性塑料心率監測手環實時傳輸訓練數據,3D打印技術提供個性化定制裝備方案。盡管在環保塑料應用上取得進展,但可降解塑料成本高、回收體系不完善等挑戰依然存在。未來,行業需加速生物基塑料研發,降低成本,建立“設計-使用-回收”閉環機制。
哈爾濱亞冬會實踐表明,塑料制品在大型賽事中不可或缺,但應用需與生態保護協同進化。從高性能材料到再生技術,從智能設計到循環體系,塑料產業正通過創新打破“高污染”標簽,為全球大型活動提供可持續發展范本。